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咱们就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来说吧。 王昌龄的《闺怨》是首七言绝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是一首有多种解释的诗。 “闺中少妇”是很明白了,不用解释,但是“不知愁”的“不” “知” “愁”,解释时就有选择了。 “不”可以表示否定,也可以解释为“没有”;“知”可以是“知道”,也可以是“感知” “感觉到”。闺中的少妇是不知道有愁呢,还是有愁却没有感觉到呢?这是有区别的;“愁”可以有许多种,是哪…—种愁呢?如果先看了注释,那么理解就已经固定了,思想就不容易再发散了。所以说,读诗最好是自己读,先不要看注释,让自己的思想有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只有在实在看不懂时,才看看注释。看注释的目的也只是让自己解不开的疑问得点儿启发。 “春日凝妆上翠楼”, “凝妆”有些不好理解,平时说“凝固” “凝视” “凝练” “凝思” “凝聚”,这些个“凝”好像全解释不了“凝妆”。写诗讲究推敲,‘读诗也得推敲,写诗讲“为伊消得人憔悴”,读诗也要这个。我们不能光从常用的词义中选择,还要动用词汇的库存,翻倒出来过去的积蓄。有个词“凝重”, “凝重”的“凝”就是“重”的意思。选用这个意义, “凝妆”就好解释了。“凝妆’就是重妆。语言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选择词的能力,经常这样读诗,经常让自己“词库”中的陈旧“货底子”派上用场,语言能力就提高了,人的思维也就前进了。 “忽见陌头杨柳色”,有人说,是杨柳引起了少妇思夫;有人说,陌头杨柳是当时送郎出征的地方,怎么说都不能算错。我们在选择解法的时候,还可以看得更远一点儿。作者说的是“陌头杨柳色”,他为什么没说“江头杨柳色”“青青杨柳色”,或是“天际杨柳色”?“陌”是田中小路,小路上可以有杨柳,也完全应该有人在走。这少妇看见了杨柳掩盖的隙间,同样有一个也是少妇的人,有爱人陪着,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而且那男的扛的是锄头,那女子挎的是篮子。这样的选择也是可以的。 “悔叫夫婿觅封侯”的“叫”,有的版本就是“教”,前者是主动让别人敞事;后者主动者是别人,但自己表示赞成。选用前者,就是少妇动员丈夫“觅封侯”:选用后者,就是支持丈夫“觅封侯”。哪一个更让人“悔”?咱们再分析一下这个少妇,这是一个不用管孩子入托,不用按点上班的新婚女人,是个衣食无愁的人,是个有楼可上的人,当然不是贫下中农了,应该是个身份挺高的人,但又不是商人妇。她眼前的富有,安闲,应该也是来自“侯”的,不是老爹当官,就是老公公当官。这样的人主动劝丈夫“觅封侯”的可能性比较大。 丈夫不在家,出去建功立业了,也可能是上了战场,这个少妇她一个人在家一定很闷很苦,可她为什么平时感觉不到愁呢?为什么丈夫不在家时还有心思“凝妆”呢?这是因为她的心中是怀着希望的,她是在等待着丈夫得了封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她认为孤独、苦闷是换取“封侯”的必要支出,她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忽见陌头杨柳色”,古人的“杨柳色”是生活之色,是生命之色,也是男女情爱的颜色。看了田间小路的“杨柳色,这才觉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相亲相伴淡淡的生活是最好的。劝夫建功立业,是不可非议的,“叫夫婿觅封侯”是进取,但是牺牲是巨大的。已经付出了许多,丈夫的封侯也不是没有希望,这个时候,少妇也应该是在作着艰难的选择的:狠狠心再坚持一把,将“觅封侯”进行到底,还是到这里就到这里,写封信让他回来。因为这个“叫夫婿觅封侯”少妇心中一定很不平静。 好了,词义辨析结束了。 “下课!”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