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感谢《文学与社会》




  离开北京多年了,但我总是想起每到傍晚踏着“臭豆腐(呕欠),酱豆腐(呕欠)”“金桔儿哎,青果哎,开口胃哎”……的胡同交响乐,买回散发着墨香的《北京晚报》的那种感觉。
  现在我身在异国,只能面对着一台15吋电脑显示器读《北京晚报》与那种在胡同里买晚报读晚报的感觉完全不是一种味道。现在想来那时买晚报读晚报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新闻,而是在感受和亲和一种鲜活的北京人的生活。而现在我面对电脑,感觉不仅隔膜还有些冰冷,看来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并不能实实在在消除距离的隔膜。
  后来有朋友常常从北京给我带来《北京晚报》以解乡愁。每当我接到《北京晚报》首先要寻找的是《文学与社会》版,那时《文学与社会》是《北京晚报》的一个品牌。在文化消费上的品牌意识,我是从这里建立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人与动物》富有激情的征文策划。我被吸引了,被感动了。从那时起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观念。我开始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反思;自幼我所受的教育是“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那时在音乐课上唱的歌是:“到森林里砍伐一棵棵大树……”“燕子在蓝色的天空飞翔,寻找自己从前的家乡,为什么这里变了样,是我们把树林变成了工厂……”在语文课里,武松是我们崇拜的英雄,因为武松能打老虎。“人与动物”的篇篇佳作都洋溢着人对动物的深情的爱恋,第一次展现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视,唤醒人类与动物建立和谐美好的共同的家园,这是观念的更新,人类应以更博大更仁爱的胸怀来关照自然关照动物。
  在结冰的河上,我看见一只受伤的兔子,我揣在胸口上暖着它,当我又看见从低矮的冬青林里,跑来了灰仆仆的小动物,我不再举起猎枪,我们在簧火旁一起分享着我的食物和水果,望着湖边的垂柳,每一络枝条都结了冰棱,听着风摇着树挂清脆的响声和小动物在我身边的喘息声,觉得那真是天籁的歌声。
  现在我是一名动物的关爱者,绿色环境保卫者。为此我要感谢《北京晚报》,感谢《文学与社会》版。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