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回首页 |
缘愁似笛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夸张必须是有度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就是佳句,“江南雪花大如席”就是虚夸。可是李白《秋浦歌》说“白发三千丈”,哪有三千丈这么长的头发呢?可是,讲修辞的文章又经常将这句诗,作为解释夸张这一修辞格最常用的例句。“白发三千丈”为什么就能让人接受呢? 这是诗人解开了头发照镜子,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李白时代的镜子是铜镜,铜镜是不可能很大的,只是巴掌大小的一面。照镜时,人的影像是一部分一部分一小段一小段出现在镜中的,这样头发在镜中的出现,就有了时间,有了过程。看自己的头发,一段一段地出现;而且看的不是脸面,是在看,头发,是不情愿看到的白发,这儿白了,那儿也白了,因为头发在镜中有“路程”,自然也就有了长的感觉。如果是现在的镜子,整个人一下子看了个全部,就不会觉得那么长了。所以说,这“长’’用得好,说是“千丈”,虽是夸张,但能让人接受,不觉突兀,反而觉得用得好。 再说诗后,诗的结束是个问号,“何处得秋霜?”是需要回答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陈述李白的整十人生。李白对白发的来临是感到突然的,他不应该这么早就有了白发,他的白发来自不平的经历。这个时候,他一定是在一件一件地回忆着那些让他生出白发的寒心事。 “何处得秋霜?”诗是结束了,但是诗的后面就是李白坎坷的一生回顾,回答这首五言小诗,没有几本书是说不完的。 |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