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在不知不觉中,春节已滑过去了,心却倏地怅然起来,好像失掉了什么,又好像少了些什么,也好像多了点什么。 春节俗称过年,传说在远古时代,夏时年叫岁,周起才叫年,谷子一年一度地熟了,最初年以农作物的生长成熟的时间为周期。《礼记·月令》上说“天子祈谷于上帝”。即天子率领公卿,做期望五谷丰登的祈天活动。又有喜庆丰收的意思。又有传说,春节时有怪兽来到人间,人们要用鞭炮来驱赶鬼邪,以期吉祥平安。春节期间人们要放爆竹、挂桃符、穿新衣、饮屠苏酒、相互揖拜…… 春节北京人有独特的习俗。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这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春节有着民俗的准则,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它凝聚着亿万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心。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贴窗花和写对联,看着窗户上贴的红红的、形象各异的窗花,顿时喜上眉梢。对联是中国的特产,中国所独有,它是汉字的语言文学派生的产物。汉字是单字,一个字是由辅音和元音组成,一个字一个形状,单字为对偶创造了条件,任何别的语种无法企及。对联起源于唐,形成高潮在明清。 如今在城镇已很少看到贴窗花、挂年画和写对联了,即使有些对联写出,也难免不符合对联的修辞与音韵,即不能做到两两相对,那就不过是两句话罢了,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 春节有着自己神圣而亲切的民俗准则,但渐渐的已被淡化,渐渐变成一个悠闲的假日,一个长长的懒懒的电视节。年三十晚的团圆饭,人们已不一定在家吃,人们已不再祭祖拜年,人们或郊游或外出,春节的习俗人们已遗忘或淡化。一些年轻人开始崇尚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他们玩得十分“经典”。春节在岁月的打磨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庄严,人们正以一种游戏的轻松的心情度过春节。春节的外包装在变,它的内涵也在变,不变的只是孩子们的压岁钱,钱愈涨愈高,令囊中羞涩的人无奈而紧张。原始的社会的风俗对人的约束力愈来愈小,人们已不再重视春节的形式,人们在变化中摸索了自己快乐的方式,不过,过年的味道却愈来愈淡。 大年三十午夜十二点,我站在阳台上,听着悠悠的钟声,周遭的钢筋水泥丛林一片静寂,突然传来了一个操着外地口音青年的喊声:“过年了!过年了!过年了!”那声音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单调,旋即被吹散了。他也许是个异乡的飘泊者,他也许在想家乡过年热闹的情景,他思念他的家,他的亲人,我这样想着心里酸酸的。 初八,立春的日子,姑奶奶该回娘家吃春饼去了。过去人们把立春叫打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人都穿上新衣服,用纸糊个牛,用鞭子抽三下叫打春,预示着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该投入春耕了。 也许过去的无法挽留,可春节的风俗已在我心裹扎了根,我固执地怀恋着她的约定,这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愫,我真怕多少年以后,春节的习俗已封存在落满尘埃的古书中。 变化是必然,在这多元化的今天,我不能轻易地评判这种变化,更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不好。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