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厨房中的女人




  记得有一次朋友聚会,其中有几位女士表示,厨房的活计与她无缘,全是保姆解决,一副拍手无尘的样子,似乎在表明她的身份和生活状态。
  而我的一天首先是从厨房开始的,厨房是我创造的世界,它一点也不亚于写作。记得童年时外婆在厨房的灶台前烧着清香的木柴,在劈劈啪啪燃烧的火苗下,埋着玉米和红薯。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吃食。妈妈的厨房不再烧柴,用的是煤,煤球。蜂窝煤,妈妈经常把细细的煤末搅成糊状,然后切成一块一块的煤饼,像发糕一样。冬天,妈妈总是早早起来把煤球炉子烧着了,水开了,屋子里暖和了,我才起床。每当我闻到院子里弥漫的煤烟味,总会有一种家的温馨。
  长大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厨房,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厨房,一套锃亮的不锈钢灶具显示着某种变化,柴禾与煤球已成为经典的回忆。每当我走进厨房总会想到外婆、母亲和我自己,这三个女人在厨房里的故事,时间的流动说明着变化,不变的是女人与厨房不解的情缘。
  每当我走进厨房就好像步人。个人的世界,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乐趣,同时也找到了自信。我一走进厨房录音机里一定会响起音乐,萨克斯、小号、大提琴,或是小提琴与钢琴,我称这是厨房的背景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我会觉得厨房的一切操持都变得轻松与优美,有时我会把阳台上的红头鹦鹉拿到厨房来,看着它们在我身边跳来跳去,我十分快活,我会随手喂它些黄瓜、青椒,我也会把长长的豇豆挂在鸟笼上,小鹦鹉一边啄着一边拽着江豆荡秋千,十分可爱。
  平常人家吃平常的饭菜,过平常的日子。先生常说,最好的饭是家常饭。北方有一句谚语:“大锅的稀饭,小锅的面条”。那即是在大锅里熬粥,因米多,水多,熬出的粥才散发着香气,我常常到农村去买些新米,采些荷叶煮出一锅透明清香的荷叶粥。面条如果用大锅煮便觉得平淡无味,不如用小锅去煮,其滋味香甜。吃面条要有炸酱,我炒出的炸酱满屋散发着诱人的气息,炸酱用的肉是硬肥硬瘦的后臀尖,炸酱是用两合水,一半是黄酱,一半是甜面酱,要炸透,炸出的酱没有黄酱那个酱引子味,也不会那样科叽叽的。面码很简单,黄瓜、萝卜、青蒜……有的切丝,有的剁末,东西不多,但要精细新鲜。
  我喜欢吃鲜鱼,望着那些口含鲜红的生命,我充满感激。做鲜鱼是要清蒸的,除盐酒外什么佐料都弃之不用,只吃一个鲜。每年七八月是蟹正肥的季节,七月吃尖脐(雄),八月吃团脐(雌)。每到此时我们会吃上几次,或一家人团聚或好友围坐,还算宽敞的厨房特制了一个小巧的饭桌,为的是在厨房进餐,暖洋洋的看着原料变化成了成品,很具象,便觉得平淡的日子,有了一种热闹、丰富与健康的味道。吃蟹要饮酒,有蟹无酒那是大煞风景的,吃蟹要慢慢的,细细的,柔柔的,边吃边喝边聊,先生为吃蟹还特意制做了木制小槌,小木垫,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剥之劳。窗外有几棵大树,随风簌簌作响,喝上几盅,朋友家人微有醉意,“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才是令人低徊的境界。可我却不能微醉,一点也不能,因为我是厨房的主人,待他们酒足饭饱之后,我还要打扫战场,令厨房又焕然一新,我只是品清茶一杯,望着亲人朋友的快乐。我浅浅的笑着,厨房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需要创造。
  我的厨房现在又多了一个项目:垃圾分类,菜叶、废纸。玻璃、旧电池一一分清各归其类,争取创造一个环保厨房。厨房的装置不必奢华只注意简洁与明快。一是通风,二是窗明,白色的瓷砖常年总让它泛着一层洁白的光,餐桌上总要摆上一瓶鲜花,是从附近的花市上买的,很便宜。我早已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用粗布缝制了几个布袋,上面还缝了各种青菜的贴画,拎着布袋走在街上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快乐。我从厨房走出绝不带出厨房的气息。总会有一种纤尘不染的爽气,仿佛厨房离我很远。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