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回首页
从绝对稳私到半自传私


作者:秦巴子

  隐私之热卖是在一个世纪快完的时候——算倒计时状态的一种热病吧,有学问的人管这叫“世纪末”——情绪?拿艾略特在《荒原》里的句子来说就是:“请快一点,时间到了。”据艾略特所言,此乃英国酒店催客,准备关门时的叫声。请快一点,时间到了。小康时间到了,但“俺还没出国俺还没下海俺还没炒股俺还没成腕儿俺还没离婚俺还没考车本俺还没MBA俺还没E-mail俺还没写传记俺还没在郊外给自己弄一块便宜墓地呢”,得加快步伐奔呀,真赶上大劫难什么的,跟大家一块玩完,那该有多冤哪。想想看,有什么该卖可卖能卖而未卖的,都拿出来吧。书市里流行的是绝对隐私。卖到绝对隐私这一道,算是全趸——兜底儿卖了。然而1999年眼瞅着就过去了,千年虫似乎没怎么闹腾,大劫难当然也没有来,2000年零时安然无恙地过来了。卖了隐私的是不是有些后悔有些不大好意思俺们不知,没卖的看来得悠着点啊,新世纪毕竟刚刚开始,阳光有点灿烂,一上来就卖得一点不剩看上去有点野蛮,卖绝对隐私算是赤膊上阵,不怎么雅观,咱多少得穿上点儿,就卖“半自传”吧。
  然而,这词儿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呢。俺听说过自传、正传、小传、大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本传、列传,“半自传”算是哪一路呢?二分之一传?生年未半之传?算一新词儿吧,《辞海》下回增补的时候别忘了收进去啊,说全了叫半自传体小说。然而小说就是小说,自传就是自传,“半”是什么意思?以我理解,大概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有若无似无若有隐隐约约影影绰绰,譬如穿了半透的纱裙;以我思忖,这是有些羞羞答答,有些遮遮掩掩,隐私之类是不屑于弄的,弄纯自传呢,又怕别人看了指指戳戳——毕竟都是有名有姓有点头脸的人啊,干脆“半自传”吧。买半票(小说的票),搭长车(隐私的车),既立小说的牌坊,又得商业回报,既讨市场的便宜,又卖文学的乖。这叫一剑双刃,同时又可以游刃有余,多体面呀。当然对卖好有所期待是一样的,借前一隐私热的大势,我们不妨叫它“半隐私”吧,也自是一番别样功夫。从绝对隐私到半自传,商机无限啊。两年前那拨隐私热卖的情形我们都看到了。那时的感觉,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强努着,憋得满脸潮红地想卖点什么;现在的情形当然大不同了,现在是作家出场。比起当下即得的“口述实录”之类,半自传体就精彩得多了。连贩书的都知道大有看头呢,店门口的招贴当然绝对诱人。满足了我自己腰包的同时给你一个刺激。只不过无限商机现在只是春光乍现。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前有“宝贝”赤膊上阵,后有“玩偶”晃晃悠悠,间有虫子及其它;然而,瞧仔细了,也就无非“性”“情”二字吧。只不过“性”是“青杏”,情是矫情,虽然打了小说的招牌,毕竟对长篇小说这种文体原本就没有什么想法,出的仍然是稳私的牌,而功夫全在似与不似之间。正因为如此,作家们也就不会把自己弄得满脸潮红,顶多也就是两颊绯红吧。
  当然,兴奋得脸红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弱智的评论家们早就从理论仓库里拎出了帽子在那里等着,随时准备给他们戴上,什么“成长小说”啦,“情景间离”啦,“亲历性”啦,已经在满天飞了,仿佛文学的新时代已经被开创,却全不管“宝贝”失身闪了腰,“玩偶”不顽——“那些没经过编织的、缺乏戏剧性的、既不美丽也不残酷,仅仅是平淡、腻味、百无聊赖的一天又一天和张三李四”(王朔语),总之,市场是硬道理。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地赶快上吧,机不可失呀,虽然人生未半,但你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回忆”,沿着“半自传”或者说“半隐私”开辟的道路,走向……走向满脸通红当然也未尝不可。
  不过,我得稍稍地提醒一句,“半自传”在我们这里显然算是个新鲜事物,它不单是招牌暧味,真摆弄起来,也不是那么好玩的。看好了是有生命痛感的真切的文学,双赢,皆大欢喜。弄不好呢?就成了向市场抛媚眼的隐私专卖。
  这叫以媚雅(评论家)的姿态媚俗(市场)。你以为通向市场的道路和通向艺术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若真弄出些常人未见的绝对隐私来,也让人看见稀奇,算是满足了窥视欲。然而,太稀松平常的一点点儿女情长,连自个儿的激情都调动不起来,让大家花钱看什么呢?顶多就是让人看出来你这人有勇气,胆儿正,敢脱了衣服拿自个儿说事而已。半自传?是不是有点自恋啊;现在就开始回忆?是写得有点儿枯竭了吧。奔市场你就奔市场,又不是能怎么丢大了人的事情,干嘛非得装神弄鬼啊?那些敢把短篇匆匆忙忙地拼装成长篇,连顺一顺人名都懒得做的,人家才叫胆儿正呢;蒙事儿就是蒙事儿,还“半自传”呢。在一个招摇的年代里,得招摇且招摇吧,不就是一面招牌吗?冒着傻气儿地拚命要把自己从里面择出来,戏就过了。
  最后,还是听听明白人的说法吧:“我认为这与出版商用廉价小说充斥市场这一事实有很大关系,即许多‘毫无名气’和‘鼎鼎大名’的以及诸如此类不足挂齿的作者写作的廉价小说,这些古怪的产品赚了大量的金钱,既占领了书店的空间,也占领了读者的大脑,并有效地使文学作品黯然失色起来。”人家巴塞尔姆可是从美国这样的商业社会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作家,知道“劣币驱逐良币”这种商业出版时代的格雷欣法则,半什么自传,而且小说?从绝对隐私到“半自传”,好卖的小说离真正好的小说是越来越远了啊。

  《北京晨报》2000年09月24日
回目录
回首页